历史常被比喻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TopBull,后人看到的样子便成了她的面貌。这样的说法之所以流传,很大程度上源于胜者书写历史的惯性——他们为了巩固统治、合理化对前代君主的攻击,往往给对手贴上标签、编造借口,因此对失败者的形象进行抹黑成了历代君主的“必要工作”。在这种趋势里,商朝的君主纣王往往被视作最典型的负面代表。
在一些现成的叙述中,比如《封神榜》对纣王的描绘,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他塑造成残暴无仁、杀人如麻的暴君。然而史书中的记载并非完全照搬民间传说。史书多把矛头指向周朝伐纣的行动。周武王为推翻纣王发动了大规模战争,后人称之为牧野之战。战争前,周武王宣读讨伐纣王的讲话,指称纣王信任后妃和奸臣小人的谗言,不肯听忠言TopBull,也不认真祭拜祖先。于是,所谓“暴虐”的说法便在历史书写中逐步被放大,成为后世对纣王最常见的指控之一。
展开剩余54%然而河南出土的甲骨文等早期材料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。先秦社会中最低等级的群体之一被称为“人牲”,意味他们虽然是人TopBull,但往往被当作祭祀的对象对待。祭祀在当时的国家生活中极为重要,死亡方式往往相当残酷,烧死、剁成肉泥等情形并非罕见。以武丁时期为例,这位被后人尊为仁君的王,在祭祀中的处理方式与牺牲规模,往往被后来的史学家以不同的道德框架重新解读。甲骨文中甚至记载,在一次大型祭祀里,牺牲的人数达到五百人之多。与此同时,关于帝辛(即纣王)的记载也呈现出复杂的面貌:他并非一味嗜血,甚至被记载为不喜欢以人牲来祭祀,而是倾向于将被俘者转化为奴隶。这些记载在当时的礼制与权力结构中,算是一种“相对温和”的做法,与后世将他描绘成无情暴君的形象形成了对照。
因此,纣王即便有过过错,也不应被现代叙事简单地等同为极端恶行的象征。历史叙述往往带有叠加效应,越传越厚,越传越易被当作铁板钉钉的结论。新的考古发现,尤其是河南甲骨文所提供的第一手证据,揭示了历史叙述中被放大或曲解的部分真相,帮助我们看清事实的边界。我们不应再被《封神榜》这类文学加工所误导,而应回到史料本身,去理解一个更接近真实的纣王形象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