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2019 年高位买的房子,如今降价几十万都卖不掉”“小区里一半房源挂着出售,却连个看房的人都没有”…… 近两年来,二手房市场的冷清与房价的持续下行,让不少业主陷入焦虑,“要不要赶紧降价甩卖” 成为高频疑问。而早在房地产市场最火爆的 2019 年,的一句预判就已埋下伏笔 ——“没有哪个地方的房地产能持续兴旺超过 50 年,通常 20 多年就会饱和”。如今,随着房企暴雷、库存高企、需求疲软等现象接连出现上证速配,这一预言逐渐应验,而 2026 年的楼市,正悄然显露出四大关键信号,无论你是想卖房、买房,还是持币观望,都需看清这些新变化。
回溯:王健林预言背后的楼市逻辑
2019 年,当全国房地产市场还沉浸在 “涨价狂欢” 中时,王健林却选择带领万达逐步退出房地产开发领域。彼时,不少人质疑这一决策,认为是 “错失红利”,但他的核心判断 ——“房地产市场的供应与购买力终将达顶,开发空间会越来越小”,如今已被市场验证。
从数据来看,2021 年起,全国二手房价格开启下行通道,部分 2019 年高价买房的业主,不仅面临房价 “腰斩” 的困境,还因收入波动陷入断供危机,房子被银行抵押拍卖的案例屡见不鲜。与此同时,房企资金链断裂、项目烂尾等问题集中爆发,曾经的 “造富赛道” 变成了 “风险漩涡”。王健林的预言之所以能应验,本质上是看透了房地产 “供需失衡” 的终局 —— 当住房供应远超人口增长与实际居住需求时,市场降温便成必然。
2026 年楼市四大关键信号:卖房、买房都需读懂
结合 2025 年上半年楼市表现、人口趋势及政策动向,2026 年的房价并非 “一跌到底” 或 “触底反弹”,而是呈现出更复杂的 “结构性变化”,四大信号尤为关键:
信号一:房价 “稳中缓降” 成主调,“上涨论” 不切实际
尽管 2025 年各地密集出台楼市刺激政策,从存量房降息到降低首付比例,再到优化限购政策,试图拉动市场需求,但效果始终有限。核心原因在于两点:
高库存与低需求的矛盾:截至 2025 年 6 月,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突破 6 亿平方米,而人口出生率连续多年下降,未来住房 “刚需” 持续减少,供过于求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;
购房者预期转变:经历了房价下跌与房企暴雷后上证速配,“买房保值” 的观念逐渐淡化,更多人选择 “持币观望”,即便政策刺激,也不愿轻易入场。
因此,2026 年的房价大概率不会出现 “暴跌”,更不会 “反弹上涨”,而是以 “稳中缓降” 为主 —— 部分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价可能小幅企稳,但多数城市、非核心区域的房价仍会缓慢下行,“房价还有下降空间” 仍是市场共识。
信号二:二手房 “狂降甩卖” 不明智,高层住宅需警惕
2025 年上半年,不少二手房东为了 “快速脱手”,选择大幅降价,有的甚至比同小区均价低 15%-20%,但即便如此,成交周期仍长达 6-12 个月。这种 “恐慌性抛售” 其实并无必要,原因有二:
降价幅度与租金收益可对冲:从 2025 年市场数据来看,一线城市二手房月租金回报率约 1.5%-2%,二线城市约 1%-1.2%,若房子暂时卖不掉,出租获得的租金,基本能覆盖房价每月的下跌幅度,无需为了 “止损” 而大幅降价;
高层住宅或成 “贬值重灾区”:近年来,“高层住宅不宜居” 的共识逐渐形成 —— 容积率高、采光通风差、电梯老化维修成本高、未来拆迁难度大,甚至被业内称为 “未来的建筑垃圾”。如果手中持有的是超 20 年房龄的高层住宅,且位于非核心地段,那么未来贬值速度会更快,甚至可能 “砸在手里”,这类房源若有合适报价,可考虑及时出手;但若是低楼层、配套成熟的多层住宅或次新小区,则无需急于降价。

信号三:买新房可 “再等等”,刚需之外不必急
对于有买房计划的人来说,2026 年并非 “入场窗口期”,除非是 “结婚、上学” 等迫切需求,否则建议继续观望,理由如下:
政策红利仍有释放空间:为了消化库存,2026 年各地大概率会继续优化购房政策,比如进一步降低首付比例(目前部分城市首套房首付已降至 15%)、下调房贷利率(有望突破 4% 以下)、放宽公积金贷款额度等,晚一点买房,可能享受更多政策优惠;
新房价格仍有下降空间:2025 年上半年,房企销售业绩普遍下滑,近 30% 的房企面临 “流动性压力”,为了回笼资金,2026 年新房 “以价换量” 的趋势会持续,尤其是非核心城市的远郊楼盘,降价幅度可能更大,无需担心 “房价上涨而错失机会”。
信号四:房产泡沫风险仍在,房产税或成 “压舱石”
尽管市场已降温,但房地产泡沫并未完全消散 —— 部分城市房价与居民收入比仍超过 20:1(国际合理区间为 6:1-10:1),炒房者手中仍持有大量闲置房源。2026 年,楼市面临的最大风险,是 “泡沫破裂后的连锁反应”:
若出现 “断崖式下跌”,房子将成 “资产负担”:正如马云曾预判的 “房子未来可能变成白菜价”,虽然 “白菜价” 略显夸张,但一旦市场信心崩塌,部分区域房价可能出现大幅下跌,此时手中有多套房产的人,不仅面临资产缩水,还需承担物业费、维修费等成本,房子从 “资产” 变成 “负担”;
房产税落地预期增强:为了抑制炒房、调节住房资源,2026 年房产税试点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。一旦房产税开征,持有多套房产的炒房者将面临高额税负,可能会选择 “集中抛售”,进一步加剧房价下行压力。对于普通业主来说,需提前评估持有成本,避免因税负压力陷入被动。
结语:2026 年楼市,“理性” 比 “焦虑” 更重要
从王健林预言应验到 2026 年楼市信号显现,不难看出,房地产市场早已告别 “闭眼买房就能赚钱” 的时代,进入 “分化与调整” 的新阶段。对于卖房者,不必因短期降价而恐慌,需根据房源类型(高层 / 多层、核心 / 非核心)理性决策;对于买房者,除了刚需,不必急于入场,可等待政策与价格的 “双重底部”;对于整个市场而言,2026 年的 “变天” 并非坏事,而是房地产回归 “居住属性” 的必经之路 —— 当房价与居民收入、市场需求相匹配时,楼市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未来,“房子” 不再是唯一的投资选择,理性看待房价波动,合理规划资产配置,才是应对楼市变局的最佳方式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